德文教育集团旗下 - 厦门工学院
您现在的位置: 厦门工学院 >> 文章中心 >> 厦工要闻 >> 正文

厦门工学院“抗疫长假系列阅读推荐”第二十辑 |《象与骑象人》《爱的艺术》


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我们想换一个话题,通过推荐的这些内容,和大家交流如何培养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象与骑象人》不是让大象带着我们去领略塞伦盖蒂大草原的野生动物群落,而是帮助我们去发现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积极地面对自己和世界。

《爱的艺术》很早就是风靡世界的心理学著作,是爱的艺术理论专著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今天读来,仍然必有获益。

苏轼的【定风波】词,大家应该熟悉,但是,在当下的处境中再读,自然别有一番体味。而刘过的词【沁园春】,大家不一定熟悉,也太好理解,但是,你如果细细品味,对人生的智慧和人生的艺术应该也有启迪。

疫情还未解除,一些地方又出现新的问题,大家既要科学防疫,也要让自己保持乐观积极的心理。

 

 

之一

今日书单

 

01

《象与骑象人》

《象与骑象人》是乔纳森·海特一部重要作品。

 

本书讲述了人类的心理,有一半正如一头桀骜不驯的大象,而另一半则像是一个理智的骑象人。这是一本积极心理学领域的经典著作。作者将现代智慧与古代智慧、宗教与科学、东方与西方、自由与保守交织在一起,引导我们从人类心理机制的角度去积极、理性地寻找幸福和人生的意义。

内容简介

一、为什么我们会不幸福

人无法完全控制自己的行为

人的心理可分为两半,一半像一头桀骜不驯的大象,另一半则是理性的骑象人。

1)大象:指人内心的自动化系统,包括内心感觉、本能反应、情绪和直觉等。

2)骑象人:骑在大象背上的骑象人,能进行各种理性的思考,提出理性的要求,但是却无法完全控制大象的行为。

【案例】《变形记》中,女主角面对情人和父亲时的左右为难。

内心的大象会放大负面情绪反应

内心的大象对遇到坏事比遇到好事的反应更强烈,从进化的角度来看更有生存优势,但它的副作用是会放大负面情绪反应,让人类感到不幸福。如果骑象人能够正确引导大象的话,人就有可能找到通往幸福的道路。

二、追求幸福的科学方法

适应原则

1)适应原则

指内心的大象对幸福的感知原则,指人对现况判断的标准,是看现状和已经适应的条件比较起来是更好还是更坏,而不是和过去的条件做对比。

“适应”其实是神经元的一种特性,新的刺激出现时,神经细胞会产生强烈反应,但之后神经细胞会逐渐“习惯”,对已适应的刺激反应会趋于缓和。

2)大多数身外之物无法带来持续的幸福

现代科学已证明,大多数情况下金钱、权势、地位等身外之物确实受到“适应原则”的影响,不会给我们带来持续的幸福。而要找到幸福,佛陀给的答案是,放下身外之物,向内求,也就是追求自己的内心。

【案例】佛陀顿悟出家的故事。

值得追求的身外之物

现代科学发现佛陀“放下身外之物”的观点也不够全面,因为确实有少数的身外之物能够给我们带来持续的幸福,值得我们追求。

1)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会让人感到幸福快乐,而快乐的人又会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

2)全身心投入自己热爱的事业:找到自己内心热爱的事情,全力以赴地投入往往会让我们感到幸福。

进展原则

除了适应原则,内心的大象在感受幸福的时候还遵循进展原则,意思是朝着目标前进比达成目标来得快乐。

每当内心的大象做对一件事情时,大脑会分泌带来快乐感的多巴胺物质,但这样的满足感持续的时间并不长。我们只有处在向目标一步步前行的过程中,才会持续不断地感到幸福与满足感。

三、超越自我局限的人生升华

1.“神性的道德维度

除了水平维度上表现出来的人际关系的亲密度,和垂直维度上表现出来的社会等级规范,还有第三种维度——“神性”的道德维度。意思是不管有没有上帝,我们内心都能够感受到一种神圣的敬畏感,自我的提升感。这种提升感能让我们内心充满幸福的感受。

2. 如何超越自我获得提升感

1)体验大自然:大自然能够让人产生深深的敬畏,让精神升华,对人生有全新的理解。

2)感受高尚道德:能够让人内心感受到更高层次的提升感。

3)加入超越自我意义的群体:以利他之心度人生,做超越自我意义的事情。

 

02

《爱的艺术》

《爱的艺术》是美籍德裔社会心理学家埃里希·弗罗姆创作的心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56年。

《爱的艺术》主要内容是作者通过简洁的语言解释了爱这个深奥的话题,认为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该书是一部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被誉为爱的艺术理论专著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埃里希·弗罗姆所著的《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这部著作自1956 年问世以来已经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仅英文版就发行一百五十万册以上,这在西方──就理论性专著而言──是罕见的。此书畅销至今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据估计各种文字的读者加在一起约数亿人次。影响遍及世界各地。

内容简介

作者在本书中对马克思的爱的理论持赞成态度,在继承精神分析方法基础上,分析和批评了弗洛伊德主义。但本书不是一部政治性的爱的理论专著,而是一部从科学和精神分析学角度谈爱的伦理著作。作者试图把马克思关于爱的理论与精神分析学理论糅为一体。既采用了马克思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从社会存在尤其是社会经济关系入手分析社会意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又采用精神分析方法,对爱的艺术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在弗罗姆看来,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因而它像其他艺术一样,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没有获得爱的人正是由于爱的能力发挥的失败,克服这种失败的唯一途径是研究爱的方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学会这门艺术,找出爱的失败原因,并且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践两者之间的关系。

 

弗罗姆把爱看成是一种主动能力。这种观点一反传统的认为爱就是如何惹人爱、即把爱作为别人恩赐的情感的看法,也彻底抛弃了富有宗教色彩的关于丘比特和月下老人的传说带给人们“姻缘注定”的世俗的宿命论观念。这种思想具有进步意义。人们爱的失败,不能总在客观领域找原因。怨天尤人,这不但不能很好地生活,而且只能更加远离爱的绿洲而走向爱的荒漠。

 

爱是在保持自己尊严和个性的前提条件下的感情交流的行为。倘若失掉了个性和尊严,也必然失掉爱。在弗罗姆看来,爱固然是一种主动的能力,是一种突破使人与人分离的那些障碍的力量,是一种把自己和他人联合起来的力量,但爱承认人自身的价值,保持人自己的尊严和个性。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一个人的魅力在于个性,倘若他处处与别人雷同,总是模仿和依附别人,那他就没有任何吸引人的力量。一个人若想使爱久恒,就必须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文明修养,不断更新自我。那些以丧失自己的个性和尊严为代价来换取爱的人,最终必然失去爱。爱的行为只能在自由的感情交流中实现,而决不能作为依附的结果。

 

弗罗姆认为,各种形式的爱──母爱、性爱、兄弟的爱等等──基本要素有四个方面: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他指出,爱是对所爱对象的生命和成长的积极关心。哪里缺少这种积极关心,哪里就根本没有爱。你关心你爱的对象,就要为他而努力。你爱你为之努力的东西,同样你为你所爱的东西而努力。责任感既是关心的一个方面,也是爱的表现。责任是一种自愿的行为,是对另一个人表达或没有表达的需求的积极反应。对于母爱来讲,它对婴儿的责任主要指对身体需要的关怀。对成人之间的爱而言,责任主要是对精神需求的关怀。但是这是以尊重为互补的,不能把关怀、责任变成支配和占有。尊重意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应该顺其自身规律和意愿。如果我爱一个人,就更应该尊重他的个性,而不是把他变成我的工具和仆从。爱是自由之子,只有自由地发挥各自的个性,爱才是可能的。而了解既是以上三要素的核心,又是以上三要素的结果。了解首先是对所爱的对象本质的了解、认识。只有你了解的事物,你才能谈得上理解;只有你了解爱的对象的个性,你才能谈得上尊重他、爱他。

 

弗罗姆认为,母爱是无条件的,即孩子不需为母爱做任何事。其实弗罗姆只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确实,母爱是伟大的,相对于其他几种爱的形式而言,它是最少明确意识到爱的动机和目的的一种形式。只要孩子存在,孩子是我的孩子,我便爱他。母爱很少有需要报偿的明显动机。但是,弗罗姆忽视了另一个方面,母亲之所以爱孩子,是因为孩子给她以慰藉和希望,这种慰藉和希望在很多场合是潜意识的,或是下意识的。母亲并不一定明确意识到这一条件性,但是没有明确意识到并不等于客观上不存在。无论一个多么伟大的母亲,都会因孩子的离去而感到空虚,也都会有“望子成龙”的思想意识。这种空虚正是由于她期待孩子的慰藉造成的,这种“望子成龙”的意识正是母亲寄希望于孩子的反映。

 

弗罗姆认为父爱是有条件的。他指出,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实现了我的愿望,因为你尽了职责,因为你像我。”就这一点说,父爱的本质在于:服从成为主要的美德,不服从乃是主要的不孝——以收回父爱为惩罚。弗罗姆的这种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父爱除了和母爱一样具有其他形式的爱无法比拟的无私性外,也和母爱一样,具有有条件性的一面。不过父爱和母爱有一些差别:母爱比较细腻,父爱比较粗犷;母爱比较注重身体健康,父爱比较注重精神成长;母爱比较着眼于眼前,父爱比较着眼于未来;母爱以感情来感染和引导孩子,父爱以理智和行为来教育孩子。

 

弗罗姆在论述爱的实践时,另一个很可贵的思想就是认为仅有爱的理论,还不会爱,必须把爱的理论和爱的实践结合起来。但是他在阐述爱的实践时,只对爱的实践要求,即爱的途径做了分析。他认为爱的实践和其他艺术的实践一样,有四个共同的要求:规范、专心、耐心、关心。你欲成为一门艺术的主人,你就必须把全部身心献给它。同样,你要精通爱的艺术,你就必须全心全意地学习和实践它。爱的成功的主要条件是克服自恋。爱要求谦恭、客观和理智。获得客观和理智的能力是通向爱的艺术道路的一个重要条件。信任和诚意是爱的关系中不可缺少的品质。在爱当中,理想、自信和勇气是重要的,谁若没有理想,谁就会失去目标;谁若没有自信和勇气,谁就会无力承担爱的责任,就会失去生活的信念,而最终失去爱。爱意味着在没有保证的条件下承诺自己,在自我的爱将创造被爱人的爱的希望中完全奉献自己。爱是信心和勇气的行为,谁没有信心和勇气,谁就没有爱。爱这玄妙而又令人神往的情感,并不是高悬于人类生活绿洲之上的明月,可望而不可及。它就在你的身旁。只要你努力从建立这些品质做起,就会摘取爱的皇冠。

 

在线阅读:

https://www.txshuku.com/mulu/27935.html

 

 

 

之二

今日影视

 



《美丽心灵》是由朗·霍华德执导,罗素·克劳、艾德·哈里斯、詹妮弗·康纳利、保罗·贝坦尼、亚当·戈德堡、贾德·赫希、乔什·卢卡斯、安东尼·拉普、克里斯托弗·普卢默等主演的剧情片,该片于20011221日在美国上映。

该片讲述了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数学家约翰·福布斯·纳什,在博弈论和微分几何学领域潜心研究,最终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故事。

内容简介

英俊而又十分古怪的数学家约翰·纳什(罗素·克劳饰)念研究生时便发表了他的博弈理论,短短26页的论文在经济、军事等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他开始享有国际声誉。但纳什出众的直觉受到了精神分裂症的困扰,使他向学术上最高层次进军的辉煌历程发生了巨大改变。

面对这个曾经击毁了许多人的挑战,纳什在深爱着他的妻子艾丽西亚(詹妮弗·康纳利饰)的相助下,与被认为是只能好转、无法治愈的疾病作斗争。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完全通过意志的力量,他一如既往地坚持工作,并于1994年获得诺贝尔奖,他在博弈论方面颇具前瞻性的工作也成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理论。而纳什也成了一个不仅拥有美好情感,并具有美丽心灵的人。

 

在线观看:

https://v.qq.com/x/cover/le1y6ytqnnd2ua2.html?ptag=douban.movie

 

 

 

之三

今日诗书画

 

1

 

诗歌

 

定风波

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创作背景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沁园春

宋·刘过

 

寄辛承旨。时承旨招,不赴。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坡仙老,驾勒吾回。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衔杯。

白云天竺去来,图画里、峥嵘楼观开。爱东西双涧,纵横水绕;两峰南北,高下云堆。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争似孤山先探梅。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

 

译文

想着你将用整斗酒和猪腿将我款待,在风雨中渡过钱塘江到绍兴与您相会岂能不愉快。可半道中被白居易邀约林逋、苏东坡强拉回来。苏东坡说,西湖如西施,或浓妆或淡妆自照于镜台。林逋、白居易两人都置之不理,只顾畅饮开怀。

白居易说,到天竺山去啊,那里如画卷展开,寺庙巍峨,流光溢彩。可爱的是东西二溪纵横交错,南北二峰高低错落自云霭霭。林逋说,并非如此,梅花的馨香幽幽飘来,怎比得上先到孤山探访香梅之海。待到雨过天晴再访稼轩不迟,我暂且在西湖边徘徊。

 

创作背景

这首词的立意,据《檉史》载:“嘉泰癸亥岁,改之在中都时,辛稼轩弃疾帅越。闻其名,遣介招之。适以事不及行。作书归辂者,因效辛体《沁园春》一词,并缄往,下笔便逼真。”那么,根据此词的小序和《檉史》记载可知,这首词作于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当时辛弃疾担任浙东安抚使,邀请刘过到绍兴府相会,刘过因事无法赴约,便在杭州写了此词以作答复。这是一首文情诙诡,妙趣横生的好词,词人招朋结侣,驱遣鬼仙,游戏三昧,充满了奇异的想象和情趣。

 

2

 

书法

  

 

《苏轼·定风波》 赵朴初

 

赵朴初先生是当代中国著名的学者、诗人、作家,也是民主党派卓越的领导人、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社会活动家和国务活动家。他的书法以行楷书最擅长,脱胎于李北海、苏东坡,字的体势向右上方倾斜,结构严谨,笔力劲健而又有种雍容宽博的气度,隐隐透出一种佛家气象。其书法作品整体章法取疏淡格局,行、间距明显,字字形断而意连,整齐疏密,自然一气,不鹜造作,形似苏体,但又比苏字灵秀。其作品墨量饱和,墨韵丰腴,偶有飞白而无枯笔,古拙而灵动,苍劲而洒脱,胜在趣韵,给人一种平和大度、雍容不迫之感。其用笔劲爽,点画干浄利落,线条刚劲绰约,下笔处不作虚尖,收笔戛然而止,没有飘荡不定的任意延长,提处不飘,按处不滞,正如刘熙载所言:“书能笔笔还其本分,不消闪避取巧,便是极诣。”

 

3

 

绘画

 

《红色中的和谐》 油画  马蒂斯(法国)

 

《红色中的和谐》是马蒂斯于1908-1909年创作的油画作品,是其成熟期的代表作。画中描绘了一个室内的场景,其中有精心布置的桌子、衣着整洁的女佣、鲜艳的桌布和墙纸、两把椅子和一扇窗户;通过窗户,画家还描绘了一片室外的自然景色:绿色的草地、黄色的花朵、几棵树和一所房子。然而马蒂斯并没有将这些物象,画得与它们在自然中实际的模样相符合。

画面的色彩极其有限,且基本上都是纯色。高度精炼的色面组合,使该画获得强烈的色彩效果。马蒂斯的简化天赋,在这里得到了充分显示。他曾说:“色彩从来不是数量的问题,而是选择的问题……色彩的泛滥造成了色的无力。然而色彩只有经过精心安排,只有符合艺术家的强烈情感,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在这幅画上,尽管热烈的红色在画上占据绝对的优势,但冷静的蓝色却仿佛是一个休止符,使画面色彩的情绪回落下来。全画给人以梦幻般清纯、宁静的感受。

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法国画家。马蒂斯是毕加索时代最重要的古典现代主义艺术家之一,且是野兽派的领导角色。野兽派主张印象主义的理论,促成了20世纪第一次的艺术运动。使用大胆及平面的色彩、不拘的线条就是马蒂斯的风格。风趣的结构、鲜明的色彩及轻松的主题就是令他成名的特点。

 

 

 

之四

今日一歌

 

 

鲍罗丁(Alexander Porphyrievitch Borodin18331887

俄国作曲家,从小就对科学和音乐同时发生浓厚的兴趣。

他是“强力五人集团”成员之一,主要作品有: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和两部弦乐四重奏,为俄国民族交响乐和室内乐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此外还有歌剧《伊戈尔王》。在他去世以后,这部歌剧由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和格拉祖诺夫续成。

在他的墓碑上刻着他的作品主题和他研究的化学公式。一位评论家说:“没有一个音乐家只写了那么一点作品而能永垂不朽”。

 

歌剧《伊戈尔王》

 

这部歌剧是作为俄罗斯国民乐派歌剧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作为鲍罗廷作品中最强烈地发挥了作者个性的一部作品而闻名于世。

 

故事叙述12世纪俄罗斯建国时代诺夫哥罗德大公伊戈尔同南方游牧民族波罗维茨人战争的故事。

 

(注:本文部分图文来自百度百科等网络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