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文教育集团旗下 - 厦门工学院
您现在的位置: 厦门工学院 >> 文章中心 >> 厦工要闻 >> 正文

厦门工学院“抗疫长假系列阅读推荐”第十六辑 | 人与自然


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我们设计推荐了一个“人与自然”的阅读专题,目的是希望和大家一起思考目前的疫情,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美国女作家雷切尔•卡森的名作《寂静的春天》,叙述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杀虫剂的严重后果,仅看这几个章节的题目“无妄之灾”“再无鸟儿的歌声”“死亡之河”“人类的代价”“自然的反击”,就可以知道她揭示了多么触目惊心的现实。

我们同时推荐了雅克•贝汉等人执导,历时三年拍摄的记录片《迁徙的鸟》。在那一组组精美的视频画面里,我们不仅会为候鸟们为了生存千里万里迁徙的艰辛与执着而感动和崇敬,而且,还会为人类迫害它们的无耻感到悲愤和痛恨。而推荐由赵忠祥先生配音的记录片《人与自然》,相信大家也都看过,只是提醒大家更深入地思考人与自然究竟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诗书画”栏目里,我们同样配合推荐了几首诗。欧阳修的《画眉鸟》,感慨鸟儿“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史达祖的【双双燕】《咏燕》词,既生动描写飞燕的美,更特别表现燕与人共居的和谐。而当代诗人贺敬之先生的名作《三门峡歌》 ,则让我们思考着那个特殊年代里,人是怎样地想要改变自然的举动。如果你也了解后来的三门峡大坝的悲凉结局,就会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这首诗的意义。诗人牛汉的《华南虎》,虽然不是写“虎”,而是借“笼中虎”写拘于困厄中的人的,我们也可以把它当作“人与自然”关系的解读。

我们生活在自然之中,我们栖息于天地之间,我们与其它的地球生物一样,在自然面前都不可轻举妄动,且不可因为自己是智慧的动物,为了满足狂妄的欲望而破坏与大自然之间的和谐平衡。

疫情即是这样的警告。

 

之一

今日书单

《寂静的春天》是美国科普作家蕾切尔·卡逊创作的科普读物,首次出版于1962年。  

在这本书中,卡逊以生动而严肃的笔触,描写因过度使用化学药品和肥料而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最终给人类带来不堪重负的灾难,阐述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用生态学的原理分析了这些化学杀虫剂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带来的危害,指出人类用自己制造的毒药来提高农业产量,无异于饮鸩止渴,人类应该走“另外的路”。

该书将近代污染对生态的影响透彻地展示在读者面前,给予人类强有力的警示。作者在书中对农业科学家的科学实践活动和政府的政策提出挑战,并号召人们迅速改变对自然世界的看法和观点,呼吁人们认真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另外,她记录了工业文明所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直接推动了日后现代环保主义的发展。

内容简介

该书以寓言式的开头描绘了一个美丽村庄的突变。书的前半部分,对土壤、植物、动物、水源等相互联系的生态网络的讲解,说明了化学药剂对大自然产生的毒害;后半部分则针对人类生活所接触的化学毒害问题,提出严重的警告。作者以详尽的阐释和独到的分析,细致地讲述了以DDT为代表的杀虫剂的广泛使用,给人们的生存环境所造成的难以逆转的危害——人类不断想控制自然的结果,却使生态破坏殆尽,也在不知不觉间累积毒物于自身甚至遗祸子孙。

文摘

 

那些不惜一切代价希望立时看到成效的人自然会选择化学防治。那些支持计划性淘汰产品的人也抱着一样的念头,因为化学防控是一种无限循环的手段,必须反复喷药,于是高昂的利润就从中产生。

相反,那些愿意等待一两个季度以获得完美防控效果的人会选择接种乳状菌芽孢的除虫手段,他们得到的回报是持久的一一时间越久,效果越好,而且不会像化学防治一样逐渐衰退。

 

之二

今日影视

01

《迁徙的鸟》

《迁徙的鸟》是由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瑞士联合拍摄的纪录片,由雅克·贝汉、雅克·克鲁奥德联合执导。

 

内容简介

“鸟的迁徙是一个关于承诺的故事,一种对于回归的承诺。”雅克·贝汉以这样一句话带我们踏上了鸟与梦飞行之旅。毫无疑问,[迁徙的鸟]直接界定了世界顶级纪录片“获取真实”的标准——前后共600多人参与拍摄,历时3年多、耗资4000多万美元,景地遍及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记录胶片长达460多公里。这部动用了17个世界上最优秀的飞行员和两个科学考察队的电影甫一出世,就引起轰动。短短三个星期内就有250多万法国人为它走进影院,飞越1200公里的大天鹅对生命的坚持,在漫天风沙中追寻出路的沙丘鹤、在冰天雪地下与海鸦对抗到底的企鹅……尽管当中也有失败气馁,也有悬崖边的木头木脑,也有来自人类贪欲的窥视。  

除了简单的说明,整部影片不再有言语。本片的主角是憨态可掬,形态各异的鸟。他们带我们飞过大海,飞过雪原,飞过高山;他们用振动的羽翼向我们诠释飞翔,诠释执着,诠释温情,诠释生命。

 

在线观看:

https://www.iqiyi.com/v_19rrho3cr0.html?vfm=m_331_dbdy&fv=4904d94982104144a1548dd9040df241

https://v.qq.com/x/cover/46sb6j1t81unu2y.html?ptag=douban.movie

https://vip.1905.com/play/1329164.shtml?__hz=6e0721b2c6977135

02

《人与自然》

《人与自然》(Human and Nature)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的科教自然类节目,1994年5月11日开播。其宗旨为“讴歌生命,关注环境”。主要介绍动物、植物、自然知识以及探索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影响及作用。节目每日5:30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







赵忠祥老师在《人与自然》中担纲配音工作,他的声音与绚烂多彩的自然世界,共同组成一代又一代人美好的回忆。

 

在线观看:

http://tv.cctv.com/lm/ryzr/

 

 

03

《在西伯利亚森林中》

《在西伯利亚森林中》是萨菲·奈布导演的惊险电影,记录了法国探险家西尔万·泰松在贝加尔湖畔雪松北岬的一座西伯利亚小木屋里的六个月隐居生活。

 



2016年6月13日,西尔万·泰松这段隐居生活被搬上了大银幕,由现年35岁的法国演员拉斐尔·佩尔索纳主演。2017年2月,Ibrahim Maalouf (《在西伯利亚森林中》)获得第42届恺撒奖最佳原创音乐。

 

内容简介

2016年6月13日,西尔万·泰松这段隐居生活被搬上了大银幕,由现年35岁的法国演员拉斐尔·佩尔索纳主演,我们终于能有机会一睹泰松笔下“如同韦索斯笔下冰宫殿的天花板”的西伯利亚冬天,那些“激浪、喧闹的瀑布、鸟儿啁啾、冰块撞击声”,“躺在一片寿命达两千五百万年的液体化石上”的肆意,以及他在小木屋的窗前书写每日思绪的身影。

《在西伯利亚森林中》记录了法国探险家西尔万·泰松在贝加尔湖畔雪松北岬的一座西伯利亚小木屋里的六个月隐居生活。最近的村庄在一百二十公里以外,没有邻居,偶尔有奇怪的访客。冬季,气温降至零下三十摄氏度;夏季,熊在湖岸陡坡出没。

他带去了书籍、雪茄和伏特加。至于其他——天地,静寂,孤独——已在那里。

他自创了一种朴素而美好的生活,时间缩减为几个简单的行为:面朝湖泊和森林,注视着日子流逝;砍柴、钓鱼、做饭、大量阅读;在山间行走;在窗前喝伏特加。

他每天把自己的思绪记录下来,因而有了这本现代版的《瓦尔登湖》。

 

在线观看:

https://v.qq.com/x/cover/yz1v7i4jwf012xy.html?ptag=douban.movie

 

之三

今日诗书画

1

诗歌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译文

千百声的鸟的鸣叫声,随着自己的心意任意回荡着,(就在那)山花万紫千红绽放在高低有致的林木里。这才明白:(以前)听到那锁在金笼内的画眉叫声,远比不上悠游林中时的自在啼唱。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既不同于咏花赏鸟的消闲之作,又有别于一般咏物寄情的诗,它本是一首含有深邃理趣的哲理诗。诗中通过对画眉鸟自由生活的赞美,抒发了诗人贬官外任后的忧郁情怀。表现了诗人向往和追求自由生活的热切愿望。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束缚个性、压抑人才的种种拘系与禁钢的强烈憎恶和否定。

 

双双燕·咏燕

·史达祖

 

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

芳径。芹泥雨润。爱贴地争飞,竞夸轻俊。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应自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阑独凭。

 

译文

春社日刚刚过去,你们就在楼阁的帘幕中间穿飞,屋梁上落满了旧年的灰尘,冷冷清清。分开羽翼想停下来,再试着钻进旧巢双栖并宿。好奇地张望雕梁藻井,又呢喃软语商量个不停。倏然间飘然而起掠过花梢,如剪的翠尾划开了红色花影。

芳香弥漫小径间,春雨将芹泥融融浸润。喜欢贴地争飞,好像要比比谁更俊俏轻盈。回到红楼时天色已晚,看够了昏暝中的柳枝花影。但只顾自己在巢安稳栖息,却忘了稍回天涯游子的书信。这可愁坏了闺中憔悴佳人,望穿双眼天天画栏独凭。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词。词人饱和着感情,描绘了春燕重归旧巢,软语多情,花间竞飞,轻盈俊俏的神态。也抒写了“日日画栏独凭”者所希冀和追求的那种自由、愉快、美满的生活。上片写双燕重归旧巢。下片写双燕飞游的适意和楼中妇女的幽思。全词构思精巧,刻画细腻。形象优美,委婉多姿。清新柔丽,不落俗套。洋溢着生活情趣,使人获得美的享受。

 

三门峡—梳妆台

 贺敬之

 

望三门,三门开,

“黄河之水天上来”!

神门险,鬼门窄,

人门以上百丈崖。

黄水劈门千声雷,

狂风万里走东海。

 

望三门,三门开,

黄河东去不回来。

昆仑山高邙山矮,

禹王马蹄长青苔。

马去“门”开不见家,

门前空留“梳妆台”。

 

梳妆台啊,千万载,

梳妆台上何人在?

乌云遮明镜,

黄水吞金钗。

但见那,辈辈艄公洒泪去,

却不见,黄河女儿梳妆来。

 

梳妆来啊,梳妆来!

——黄河女儿头发白。

挽断“白发三千丈”,

愁杀黄河万年灾!

登三门,向东海:

问我青春何时来?!

 

何时来啊,何时来?……

——盘古生我新一代!

举红旗,天地开。

史书万卷脚下踩。

大笔大字写新篇:

社会主义——我们来!

 

我们来啊,我们来,

昆仑山惊邙山呆:

展我治黄万里图,

先治黄河腰中带——

神门平,鬼门削,

人门三声化尘埃!

 

望三门,门不在。

明日要看水闸开。

责令李白改诗句:

“黄河之水‘手中’来!”

银河星光落天下,

清水清风走东海。

 

走东海,去又来,

讨回黄河万年债!

黄河女儿容颜改,

为你重整梳妆台。

青天悬明镜,

湖水映光彩——

黄河女儿梳妆来!

 

梳妆来啊,梳妆来!

百花任你戴。

春光任你摘,

万里锦绣任你裁!

三门闸工正年少,

幸福闸门为你开。

并肩挽手唱高歌啊,

无限青春向未来!

 

赏析

此诗抒写了一位当代诗人面对自然的豪迈之气、面对苦难的战斗之志、面向历史的超越之志,以自我的形象和语言体现了那个伟大时代人民的心声。诗人对三门峡附近的黄河地理观察仔细,并辅以生动的地理想象,以鬼门、人门、神门三个显著的意象,全面而准确地概括了人民在改造自然、治理万年灾害黄河的伟大事业中的英雄气概,呈现了那个时代的整体图景和全新气象。

 

华南虎

牛汉

 

在桂林

小小的动物园里

我见到一只老虎。

我挤在叽叽喳喳的人群中,

隔着两道铁栅栏

向笼里的老虎

张望了许久许久,

但一直没有瞧见

老虎斑斓的面孔

和火焰似的眼睛。

笼里的老虎

背对胆怯而绝望的观众,

安详地卧在一个角落,

有人用石块砸它

有人向它厉声呵斥

有人还苦苦劝诱

它都一概不理!

又长又粗的尾巴

悠悠地在拂动,

哦,老虎,笼中的老虎,

你是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吗?

是屈辱的心灵在抽搐吗?

还是想用尾巴鞭打那些可怜而可笑的观众?

你的健壮的腿

直挺挺地向四方伸开,

我看见你的每个趾爪

全都是破碎的,

凝结着浓浓的鲜血!

你的趾爪

是被人捆绑着

活活地铰掉的吗?

还是由于悲愤

你用同样破碎的牙齿

(听说你的牙齿是被钢锯锯掉的)

把它们和着热血咬掉……

我看见铁笼里

灰灰的水泥墙壁上

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

象闪电那般耀眼刺目!

我终于明白……

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

恍惚之中听见一声

石破天惊的咆哮,

有一个不羁的灵魂

掠过我的头顶

腾空而去,

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

和火焰似的眼睛,

还有巨大而破碎的滴血的趾爪!

 

赏析

《华南虎》是现代诗人牛汉于1973年6月创作的一首抒情新诗。此诗以华南虎作为象征,被囚在牢笼中的华南虎,代表着不屈的生命、执著的灵魂,与之相对的是禁锢自由、代表邪恶的铁笼,通过两者之间的激烈冲突,表现了诗人对精神自由、人格独立的极度渴望。全诗具有浓厚的象征色彩,以物写心,对话、叙述和想象相结合,写得活灵活现,波澜起伏。

 

2

 

书法

 

《行草自作荆溪二首诗轴》 林散之(现代)

137×33cm 1963年 马鞍山林散之艺术馆藏

释文:村南村北雨霏霏,寒浪无边接翠微。有客远来行未倦,米家书画一船归。别後柴荆有梦归,小桥流水鲫鱼肥。亦知两地春无恙,柳絮如花日正飞。

款署:癸卯七月散左耳。

被誉为"当代草圣"的林散之,其草书为二十世纪的书坛增添了不少活力,林散之用笔极其讲究,主张"留、圆、平、重、雅",因其涵养深厚,故笔下雅韵欲流。特别是他巧妙地糅进了一些山水画中的"皴法"意趣,微妙地拓展了笔法的表现力,既新又古,是他衰年变法的成功之处,加上使用长锋羊毫,创作出浑朴苍茫、酣畅淋漓、老辣纷披的大草,意外的精彩层出不穷。

就书法的墨法而言,林散之的成就也极大。将丰富的墨法自觉地运用于书法创作,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突破。他将浓墨、淡墨、焦墨、枯墨、润墨、渴墨、宿墨等绘画诸墨法,成功地运用于书法创作,前无古人。

林散之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也正因为其出名晚,数十年积学厚,涵养富,不仅其书法功底至深,而且又因其做人之真诚和在诗辞及绘画等多方面的成就,滋养了其书之气、韵、意、趣,使之能上达超凡的极高境界。他的书法,凝聚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精髓,渗透着中国"天人和一"、"阴阳蜕变"、"有无相生"的哲学思想。林散之的书法,从其审美观到形式技巧都对国内外书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

绘画

 

松树林之晨 希施金 俄国 1889年

油画 28.3cm×40.1cm 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美术馆藏  晨光为松树林涂上一层金辉,松林里荡漾着清新的生气。松树林苏醒了,几只黑熊在嬉闹玩耍,为宁静的松树林增添了生息。高大的松树林,分出近景、中景、远景,层次的丰富加强了空间感,展示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俄国风景画大师希施金从生活出发,以写生为基础,为作品灌注了现实情感。据说画中可爱、亲和的大小黑熊是萨维茨基所画。

伊凡·伊凡诺维奇·希施金(Ivan I. Shishkin 1832—1898)是19世纪俄国巡回展览画派最具代表性的风景画家,也是19世纪后期现实主义风景画的奠基人之一。希施金的风景画多以巨大的、充满生命力的树林为描绘对象,在他笔下的所体现出的森林之美,可谓是美不胜收,所以他有“森林之王”的称呼。希施金的大多数名作描写的都是松树和橡树,这和他的性格有关,他喜爱雄壮、豪放、粗犷的俄罗斯森林。

 

之四

今日一歌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1810年3月1日—1849年10月17日)

19世纪波兰作曲家、钢琴家。

 

肖邦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波兰民间歌舞为基础,同时又深受巴赫影响,多以钢琴曲为主,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

 

《第一钢琴协奏曲》E小调,OP.11,作于1830年,由1830年10月10日首演。肖邦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对这首作品有以下说明:“新协奏曲的慢板乐章是E大调,我并不特别要求此部分强劲的力度。我是以浪漫、平静、略含忧郁的心情作了这首作品,必须非借此让人产生像是在眼望着一个能引起无数快乐的回忆那样的印象不可。比如像是美丽的春天的明月良宵那样的印象。”这首作品呈献给钢琴教师卡尔克布伦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