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文教育集团旗下 - 厦门工学院
您现在的位置: 厦门工学院 >> 文章中心 >> 厦工要闻 >> 正文

厦门工学院“抗疫长假系列阅读推荐”第十二辑 | 《浮躁》《梁山伯与祝英台》


 

亲爱的同学们:

这几天的厦门,路上的车辆行人渐渐增多,不少单位和企业在复工复产,然而,我们还是觉得疫情的劍仍然暗暗悬在人们的头顶,并没有真正离我们远去,更何况,在武汉,在湖北,疫情防控的形势依然非常严峻,我们不能不为之揪心。

就在这样的心境中,我们给大家推荐贾平凹先生早期的代表作《浮躁》,请有兴趣的同学品味品味。

我们还给大家推荐了当代剧作家徐进先生创作的越剧剧本《梁山伯与祝英台》 。一来,是想让大家通过这个剧本,认识当代戏曲文学之美;二来,是想借梁祝故事的悲情表达,向在疫情中遭遇不幸的人们致哀,向为抗击疫情而捐躯的英雄致哀。因此,我们还配送了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至于推送李叔同的那首词【满江红】《民国肇造填满江红志感》,是想让大家感受感受近代以来优秀文人的家国天下情怀,感兴趣者可以与他的那首流传极广的《送别》联系起来读。当然,唱出来最好。春风已绿江南岸,鹭岛花开待君还。

祝福大家!也吁请所有的老师和同学们小心谨慎!

 

之一

今日书单

 

《浮躁》是作者贾平凹“商州系列”的第一部,奠定了作者在文坛的实力派地位。正如后来的《废都》及《秦腔》一样,该书已经出版即引起轰动,并获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

 

内容简介

《浮躁》以农村青年金狗与小水之间的感情经历为主线,描写了改革开放初始阶段暴露出来的问题以及整个社会的浮躁状态和浮躁表面之下的空虚。小说里的主人公金狗,历经了务农、参军、复员回乡、州报记者、辞职跑河上运输几个人生的大起落,小一号商州的芸芸具象便随着他的生活际遇而渐次展开。那是上个世纪最后10多年间一幅真实的社会画卷。当时改革作为一个关键词,无时不在牵动着中国政治高层和普通百姓的思维与心态。各种探索正处在起步期,各种机遇正在给人们带来希望。如同大河响起了冰凌碎裂的声音,人们敏感到新生活的浪潮已扑面而来。从金狗最初出发点的那个小村仙游川,到两岔乡,到白石寨县,乃至整个商州,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打破封闭后的亢奋与躁动。

 

文摘

在我们今天的时代里,是浮动着这种特有的时代心态的。我们可以说的更远些,50年代,我们国家处于苦战胜利后的高度兴奋之中,那时的心态是积极的,完全可以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但是我们这个民族有它自身的先天不足,正常的兴奋转化成病态的亢奋,自信变化为无知的狂热。1957年的失误,1958年的挫折,1959年的持续亢奋,一直到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现在一旦睁开眼看看世界,人家早已把我们甩下了整整一个世纪,心灵的觉醒就转化成心理的失重,虚妄的自尊逆转为沉重的自卑,因此狂躁不安,烦乱不已,莫衷一是,一切像是坠入五里雾中,一切都不信任,一切都怀疑,人人都要顽强的表现自己的主体意识,强调自我的存在,觉得怎么也不合适,怎么也不舒服,虚妄的理想主义摇身一变成近视的实用主义。

 

之二

今日影视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内容简介

浙江上虞祝家村的祝员外有个女儿祝英台,她是个很有志气的女孩子。一天,她在窗口看见远处的大路上有不少书生来往,心里非常羡慕,也增加了她要到杭州去求学的决心。祝员外认为一个女孩子没有读书的必要,不许她外出。英台想出了一个妙计:假扮成卜卦先生,居然哄过了她的父亲,祝员外疼爱女儿,见女儿坚决要去,又见她乔装改扮得毫无破绽,也就勉强同意了。

祝英台和她的使女银心都女扮男装,向杭州出发了。半路上,祝英台遇见了一位书生,叫梁山伯。他带着他的书童四九,也是到杭州去念书的。二人交谈,非常投机,于是就在草桥亭上结拜为兄弟,一同上路。

梁山伯与祝英台同学了三年,感情非常好。祝英台爱上了梁山伯,但梁山伯始终不知道她是个女子。祝英台的父亲因为想念女儿,来信叫女儿回家。祝英台临走的时候,把自己的心事告诉了她的师母,并请师母替她做媒,师母答允了她的要求。

在梁山伯送祝英台的途中,祝英台不断地借物比喻,暗示自己是个女子。但忠厚淳朴的梁山伯,一直没有领会她的用意。最后祝英台只得假说她有个九妹,品貌和她相像,愿意替梁山伯做媒,嫁给梁山伯。梁山伯接受了她的好意,祝英台临别时,再三叮嘱梁山伯,要他尽快地去迎娶。

某一个夜晚,梁山伯正一个人静静地在书房里想念着他的同学的时候,师母突然来把祝英台托她做媒的事告诉了梁山伯。梁山伯这才明白祝英台原来是个女子,而她在长亭亲口许婚给他的九妹,正是祝英台自己,这使梁山伯高兴得不得了。他立刻赶到祝家去求婚。沿路上一草一木都引起了他甜蜜的回忆。他责备自己太糊涂,辜负了祝英台在分别时的一片深情。

但是,这纯洁的爱情却遭到了横暴的摧残。原来祝英台回家后,祝员外就把她许配给了马太守的儿子马文才,虽然祝英台表示不愿意,祝员外也从银心口中知道祝英台与梁山伯相爱以及在长亭许婚的事,可是,这都不能改变祝员外的主张。梁山伯兴冲冲地赶到祝家,可是他俩的婚事不能成功了。见面的时候,他们对自己的不幸遭遇感到悲愤。临别时,二人立下了“生前不能夫妻配,死后也要成双对”的誓言。

梁山伯忧郁成疾,回家不久就病逝了。祝英台知道梁山伯死去的噩耗,伤心欲绝,更坚定了她以身殉情的决心。当她被父亲逼着出嫁的时候,她提出一定要到梁山伯墓前祭墓,否则宁死也不上花轿。祝员外没办法,只好答应了她的要求。当花轿路过胡桥镇梁山伯墓前时,祝英台出轿,扶碑痛哭。突然刮起大风、飞沙走石,在雷电交加中,坟墓裂开了,祝英台跳入坟墓里去。顷刻之间,风也停了,雨也住了,天空又晴朗起来。这时,梁山伯与祝英台已化成一对美丽的蝴蝶,在鲜花丛中自由地飞舞着,他们永不分离。

 

唱词全文:

https://wenku.baidu.com/view/17f834385a8102d276a22fac.html

 

在线观看: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MzcyMzcwOTgw.html 越剧电影版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TgwNzc3MzI=.html 上海越剧院版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MTY1NjYyNDM2OA%3D%3D.html 名家演出版

 

之三

今日诗书画

 

1

 

诗歌

 

【满江红】 民国肇造填满江红志感

李叔同

 

皎皎昆嵛,山顶月、有人长啸。看囊底、宝刀如雪,恩仇多少双手裂开鼷鼠胆,寸金铸出民权脑。算此生不负是男儿,头颅好。

荆轲墓,咸阳道:聂政死,尸骸暴。尽大江东去余情还绕。魂魄化成精卫鸟,血华溅作红心草。看从今、一担好山河,英雄造。

 

背景资料

1911年3月,李叔同从日本东京美术学校毕业。4月返回祖国,在天津直隶高等工业学堂任教。之后发生了广州起义,武昌起义,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清政府垮台,封建君主制度宣告结束。这些回国后的大事变使他非常兴奋,异常激动。因此作有此词。

 

赏析

上阙前两句是倒装句,意思是昆仑山顶升起一轮皎皎明月。昆仑山代表中华民族,也代表祖国大地。皎皎月使用了傅玄诗《明月篇》“皎皎明月光,灼灼照晓辉”的典故,形容世界的纯洁、开阔、光亮。预示着一个新时期的到来。“有人长啸”运用岳飞《满江红》的典故,但表明振奋之情。后几句写出了革命党人的战斗品格。 

下阙写对历史的回忆,写无数革命烈士的流血牺牲。

 

2

 

书法

 

《录黄庭坚题摹燕郭尚父图轴》

何绍基(清)  行书纸本   153×86cm 湖南省博物馆藏

释文:凡书画当观韵。往时李伯时,为余作李广夺胡儿马,挟儿南驰,取胡儿弓,引满以拟追骑。观箭锋所直发之,人马皆应弦也。伯时笑曰“使俗子为之,当作中箭追骑矣。”余因此深悟画格与文章同一关纽,但难得人人神会耳。  

这是一幅谈画理的行书轴,用笔洒脱自然,挺秀雄沉,有篆籀意。以其用笔老辣,履险如夷,当为其行书中的精品。何绍基到了中晚年,书法可谓达到炉火纯青的艺术境地。        

何绍基,湖南道州(今道县)人,晚清人书法家兼诗人。何氏精通金石书画,以书法著称于世,誉为清代第一。他是一位十分勤奋的书法家,早年由颜真卿、欧阳通入手,上追秦汉篆隶。他临写汉碑极为专精,不求形似,全出己意,进而“草、篆、分、行熔为一炉,神龙变化,不可测已。”中年潜心北碑,用异于常人的回腕法写出了个性极强的字。

 

3

 

绘画

 

《日出·印象》  莫奈(法国)      

《日出·印象》描绘的是在晨雾笼罩中日出时港口景象。莫奈在这幅画中不再以主流的学院派艺术所推崇的明确而又清晰的轮廓,以及固定程式化的色彩为主题,不关心画面的主题和社会意义,甚至不注意画面的构图完整和形体准确,只注重画面的色彩关系和外光影响,通过水来体现光色的微妙变幻。该画是印象主义绘画的开山之作,它标志着印象派绘画的产生。        

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年11月14日-1926年12月5日),法国画家,被誉为“印象派领导者”,是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莫奈擅长光与影的实验与表现技法,他最重要的风格是改变了阴影和轮廓线的画法,在他的画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确的阴影,也看不到突显或平涂式的轮廓线,光和影的色彩描绘是莫奈绘画的最大特色。

 

之四

今日一歌

 

《黄河钢琴协奏曲》取材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救亡歌曲《黄河大合唱》,1969年由殷承宗、储望华、刘庄、盛礼洪、石叔诚和许斐星六人改编为协奏曲。1970年5月1日,由李德伦担任指挥,钢琴家殷承宗与中央乐团在北京民族宫剧院首演了《黄河钢琴协奏曲》。

 

 

这部钢琴协奏曲在创作中运用了西洋古典钢琴协奏曲的表现手法,在曲式结构上又融了入船夫号子等中国民间传统音乐元素,不仅在当时的国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还因为其史诗的结构、华丽的技巧、丰富的层次和壮阔的意境,成为世界音乐史上较有影响力的一首中国协奏曲。

 

《黄河》钢琴协奏曲的每一个音符,都可以追溯到它之前的初衷、落笔、定稿。创作室内抽屉、纸篓中数百上千张被废弃的旧稿谱纸,有集体智慧的凝聚,更有创作者们的汲取、筛选及提炼的功夫。

 

(注:本文部分图文来自百度百科等网络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田亚东

编审/顾留章